网站首页期刊介绍通知公告编 委 会投稿须知电子期刊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最新消息:
以问题为导向的围产期赋能教育对促进初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评价
作者:董莉  张吉华  林翠萍  廖薇  戎飞玲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妇产科, 江苏 南京 210014
关键词:母乳喂养 赋能教育 初产妇 效果评价 
分类号:R473.71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9·47·第十二期(1521-1524)
摘要:

目的: 制定以问题为导向的围产期促进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干预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产前检查且分娩的初产妇128例,根据妊娠24周首次产检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干预组64例,对照组给予围产期常规母乳喂养教育,干预组给予以问题为导向的围产期赋能式母乳喂养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妊娠24周)及干预后(妊娠36周及产后第3天)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产后连续3天新生儿有效吸吮情况进行调查,并统计产后第3天、第42天、3个月及6个月两组初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结果: 干预组妊娠36周及产后第3天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第2、3天有效吸吮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产后第3天、第42天、3个月及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分别是92.8%、90.4%、71.8%、6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9%、71.1%、61.3%、50.9%(P<0.05)。结论: 以问题为导向的围产期赋能教育有助于强化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并提高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婴儿有效吸吮次数和母乳喂养率,促进初产妇母乳喂养,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许娅,李瑞恒,戚继荣,等.某儿童医院低月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症监护期间母乳喂养现状调查及对策[J].现代医学,2018,46(11):1215-1219.
[2] 罗洁,陈吉莎,朱丹.泌乳确认法干预对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4):27-30.
[3] 李晓雅,戴姜.产后6周纯母乳喂养对初产妇一般自我效能感及育儿胜任感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0):2204-2206.
[4] 朱毓,万宏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初产妇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6,30(8):3051-3053.
[5] 戴耀华.婴幼儿喂养全球策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6):567-56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S].2012-02-24.
[7] 许敏,邹容,杨志超,等.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对初产妇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7,45(10):1471-1474.
[8] 孙思,万宏伟,朱毓.等.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61-364.
[9] 刘爱珍,王建宁,鲍梦婕,等.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65-667.
[10] 邱丹群,顾春怡,陶花.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上海护理,2016,16(4):59-62.
[11] 欧阳静,江华容.赋能理论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7):1001-1004.
[12] 冯媛媛,胡亭钰,赵玉凤,等.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4):43-45.
[13] 李松辉.问题导向式健康教育对COPD稳定期患者遵医行为及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3):4377-4378.
[14] 赵旻.北京地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15] 戴晓娜,Cindy-Lee Dennis,陈叙,等.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7-409.
[16] 王瑜,付星,靳芹,等.重庆市1544名本科生母乳喂养知识、态度、意愿的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17,24(23):45-48.
[17] 赖雅君,黄娟,黄菲菲,等.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2):33-36.
[18] 沈美云,黄海燕,单君,等.赋能教育模式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2):570-571.
[19] 方亚军.赋能教育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的效果评价[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34(1):50-52.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加入收藏
提示:您还未登录,请登录!点此登录
您是第 752458 位访问者


 ©《现代医学》编辑部
联系电话:025-83272481;83272479
电子邮件: xdyx@pub.seu.edu.cn

苏ICP备0905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