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期刊介绍通知公告编 委 会投稿须知电子期刊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最新消息:
低温等离子刀联合中药熏洗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分析
作者:沈海峰  陈吉亮  范亚召  宋林繁  张秀岭 
单位: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 肛肠科, 河北 衡水 053000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刀 中药熏洗 肛瘘 肛门功能 
分类号:R657.16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9·47·第三期(274-277)
摘要: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刀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瘘的疗效及对患者相关血清指标和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20例肛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10例,研究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刀手术治疗加中药熏洗,对照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刀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5%)显著高于对照组(84.5%)(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gA、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术后1周,研究组患者的肛门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刀辅助中药熏洗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较单独用低温等离子刀治疗更好,同时可减小术后应激反应,具有良好的保护肛门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UBBERS E J,COLOGNE K G.Management of complex anal fistulas[J].Clin Colon Rectal Surg,2016,29(1):43-49.
[2] 马军,刘桂英,杨小勇,等.分析中药熏洗联合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8):104-105.
[3] PATTON V,CHEN C M,LUBOWSKI D.Long-term results of the cutting seton for high anal fistula[J].ANZ J Surg,2015,85(10):720-727.
[4] 张生东,张稳存,葛昌甫.切开挂线疗法联合中药外洗方熏洗坐浴治疗高位肛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3):1459-1461.
[5] 陶玉雪,孙壮.中医挂线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5):8.
[6] 马燕玲,陆宏,韩晔.中药熏洗治疗肛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2017,45(12):1772-1775.
[7] 王猛,王贵玉.2016年版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2):162-165.
[8] 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34.
[9] 李宠.拖线置管术和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比较及对肛管直肠压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4):32-34.
[10] 黄德铨,陈敏,唐太春,等.离子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6,28(5):695-697.
[11] 方可欣,林湘涛,华国花,等.肛瘘患者外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和IL-17A表达水平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3):197-201.
[12] 刘惠敏,毛国红,曾科,等.肛瘘手术前后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肛门功能及手术效果的关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14):2063-2065.
[13] 王永杰,林湘涛,竺王玉.肛瘘切除术对肛瘘患者肛门功能及血清IL-4、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9):1499-1502.
[14] 马军,刘桂英,杨小勇,等.分析中药熏洗联合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8):104-105.
[15] 彭晓飞.高位肛瘘患者不同时间挂线对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和疗效的观察[J].微创医学,2016,11(5):795-796.
[16] 尹淑慧,丁健华,赵玉涓,等.肛管静息压与短暂肛门括约肌松弛的临床研究[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6,5(2):148-152.
[17] 王岩,孙松.微创手术与常规切开挂线手术治疗复杂肛瘘的比较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1):63-64.
[18] 唐勤富,曾伟.离子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7):996-1000.
[19] 王晓燕.紫草膏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恢复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1):114-115.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加入收藏
提示:您还未登录,请登录!点此登录
您是第 748262 位访问者


 ©《现代医学》编辑部
联系电话:025-83272481;83272479
电子邮件: xdyx@pub.seu.edu.cn

苏ICP备0905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