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期刊介绍通知公告编 委 会投稿须知电子期刊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最新消息:
食源性肠道疾病的主动监测进展
作者:樊欣钰1  陆敏2 
单位: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28;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消化科, 江苏 南京 210028
关键词:食源性肠道疾病 主动监测 公共卫生 综述 
分类号:R155.3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7·36·第三期(455-458)
摘要:

食源性肠道疾病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肠道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带来的健康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快速涌现,目前已成为全球广泛存在并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文章除了介绍食源性肠道疾病的定义、基本要素、分类、发病特点等基本信息以及主动监测的内容、方法、结果报告以外,重点搜集了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外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以及我国国内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从相关政策法规、医疗机构、食源性肠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媒体等方面介绍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CHEN Y,YAN W X,ZHOU Y J,et al.Burden of self-reported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llness in China:a population-based survey[J].BMC Public Health,2013,13(1):456.
[2] 金培刚,丁钢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27(4):228-231.
[3] 吕梅,张雨绮.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在基层哨点医院监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0):285-286.
[4] 王盛威,龙峰,孟琳,等.辽宁省农村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原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3):314-315.
[5] DUPONT H L.Clinical practice bacterial diarrhea[J].N Engl J Med,2009,361(16):1560-1569.
[6] 赵思文,陈慧芳,邹泽红,等.食物不耐受及食物过敏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3):342-346.
[7]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2-2013[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
[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Estimates of food borne ill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R].Atlanta:CDC,2010.
[9] SCHARFF R L.Economic burden from health losses due to food borne ill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J].J Food Prot,2012,75(1):l23-131.
[10] 黄中夯,李咏梅,张立实.国外食品安全控制与食源性疾病监控策略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2):116-119.
[11] 刘晓红.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J].临床合理用药,2015,8(7):146-147.
[12] 金培刚.食源性疾病防制与应急处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5-37.
[13] 徐明焕.论质量安全型经济[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14] 刘秀梅.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控制网络建设.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河北)[C].2006:130.
[15] 苏莉莉.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07(4):115-118.
[16]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等.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17] 樊永祥,刘秀梅.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70-175.
[18] 周雪.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51-54.
[19] 李泰然.中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管理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651-653.
[20] 刘兆彬.《食品安全法》修订重在质量[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5(1):50-53.
[21] 戴月,袁宝君.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模式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5,6(2):61-63.
[22] CDC.Surveillence for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United States,1998-2008[J].MMWR,2013,62(2):1-34.
[23] 申海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J].食品安全导刊,2015,5(13):46-48
[24] 戴伟,吴勇卫,隋海霞.论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1):46-49.
[25] 臧凯宏,秦红岩.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4):598-601.
[26] 田礼钦,滕臣刚.2001-2013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6):614-619.
[27] 江大红.吃坏肚子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食品,2015,681(17):26-29.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加入收藏
提示:您还未登录,请登录!点此登录
您是第 752618 位访问者


 ©《现代医学》编辑部
联系电话:025-83272481;83272479
电子邮件: xdyx@pub.seu.edu.cn

苏ICP备09058541